透视反无人机装备的“热”与“冷”
近期地区冲突中,无人机成功打击高价值战略目标的场景震惊世界,颠覆了传统空防认知。无人机在战场上的广泛运用及其展现的巨大威胁,迫使全球各国竞相投入资源,研发各类反无人机装备。一时间,市场上反制无人机技术产品层出不穷,热度空前。
然而,一个鲜明的反差引人深思:与市场的“火热”形成鲜明对比的,是反无人机装备在实战中的频频“遇冷”。其作战效能究竟如何?为何难以抵挡看似简陋的无人机突袭?这成为萦绕在各国防务领域心头的巨大问号。本文将深入剖析这一反差现象,探寻其根源与未来出路。
一、 实战缘何“遇冷”?非战之罪,实乃变革之痛
反无人机装备,尤其是针对低慢小无人机的专用系统,对绝大多数国家而言仍属新锐领域。其技术成熟度、实战部署规模均相对有限。
传统防空系统的“错位”困境:当前各国军队防空主力,仍是以拦截导弹、有人战机为目标设计的传统防空系统。这类系统对信号特征、飞行规律迥异的无人机,特别是低空、低速、小型的“低慢小”目标,存在天然短板。它们往往:
“够不着”中高空无人机:如MQ-9“死神”、TB-2等察打一体无人机常在6000米以上高空活动,远超多数野战防空系统(射高多在300-6000米)的有效拦截范围。纳卡冲突中,亚美尼亚的SA-8系统即因此无法应对TB-2,反被其摧毁。
“看不见”低空无人机:雷达盲区使得飞行高度常在150米以下的四旋翼、穿越机等低慢小无人机难以被有效探测。2019年沙特石油设施遇袭,“爱国者”系统毫无反应即是明证。
新质威胁的“优势期”:历史上,新武器诞生初期往往拥有难以破解的优势期。如同高炮面对喷气战机、战列舰面对反舰导弹的无力感。当前反无人机作战的“一边倒”,本质上是无人机带来的作战方式革命性变革,与传统防空手段之间非对称较量的必然结果。反无人机装备的“失能”,并非其本身孱弱或无人机过于强大,而是变革阵痛期的体现。
二、 核心痛点何在?“低慢小”与“蜂群”成最大挑战
客观而言,完备的防空反导体系对中大型无人机拦截率相对可观(如俄军对TB-2,胡塞武装对MQ-9“死神”战损率的提升)。当前反无人机作战的焦点与难点,集中于低慢小无人机及其蜂群作战样式:
“低慢小”的隐匿性与灵活性:成本低廉、结构简单、改造空间大、作战自由度极高的低慢小无人机,是战场上的“幽灵”。其噪声低、红外/雷达信号弱、操控方式多样,单一探测手段(射频、雷达、光电、声学)难以可靠发现识别。俄军测试中,4部“铠甲-S1”系统多次齐射未能击落一架慢速无人机,凸显了探测-拦截的复杂性。现有反无人机装备常存在功能单一、可靠性不足、作用范围有限或机动性差的问题。
“蜂群”饱和攻击的噩梦:无人机蜂群以其数量优势、分布式协同能力,对现有防御体系构成严峻挑战,其威胁堪比导弹饱和攻击。现有反制手段(无论独立或组网)应对蜂群效果不佳。例如,俄制“通古斯卡”系统在应对蜂群时,再装填速度无法满足需求,命中率低下。反无人机作战亟需应对高容量攻击的创新方案。
三、 破局之路:多维创新与体系融合
应对挑战,绝非简单堆叠现有装备。需从技术、战术、体系层面综合施策:
1. 定向能与智能化拦截:
● 激光/微波武器:凭借光速打击、近乎无限“弹药”、成本效益比高等优势,是应对蜂群和低慢小的潜力选项。美英等国已在舰船、车辆平台测试相关系统(如美军舰载激光武器),但技术成熟度、功率、环境适应性等瓶颈仍需突破。
● 反无人机无人机:“以无人机反制无人机”思路兴起。如俄罗斯研发的Vogan-9SP拦截无人机,配备战斗部和导引系统,可高速自主或“人在回路”拦截目标,代表了智能化反制方向。
2. “软硬兼施”与成本控制:避免“大炮打蚊子”,需大力发展效费比更高的反制措施:
●“软打击”:电子干扰(压制遥控/GPS信号)、导航诱骗、信息阻断等手段成本低、响应快。
●“巧欺骗”:隐真示假、设置诱饵,迷惑或消耗敌方无人机资源。
● 加强管控与预警:强化平时对低慢小无人机的管控,建立要地附近空域的全时域、多手段(雷达、光电、无线电侦测)跟监追瞄能力,早发现早处置。
3. 体系融合:未来制胜关键
反无人机作战绝非独立任务,必须深度融入防空反导体系:
● 一体化筹划:与现有防空体系共享空情、目标数据,实现信息融合。在多层防空框架内明确反无人机层级,升级探测系统(提升低空补盲、目标识别能力)和拦截弹药(发展低成本高精度弹药)。俄“穹顶屏障”系统融入国土防空的理念即体现此点。
● 能力下放:针对低慢小无人机突防特点,为基层分队/班组配备便携式反无人机装备(如干扰枪、单兵防空导弹改型、小型侦察/拦截无人机),实现分布式防御,抵消无人机数量优势。多国已开始为作战班组配发相关装备。
● 平台配属:为高价值资产(指挥所、雷达站、主战坦克等)加装专用反无人机模块(主动防护系统集成干扰器、小型激光器等),提升其自身生存能力。欧美俄新一代主战坦克普遍配备此类系统。
四、 名副其实:从“权宜之计”走向“体系支柱”
当前五花八门的反无人机装备,更多是应对紧迫威胁的权宜之计。未来要使其战场价值真正匹配市场热度,关键在于摒弃“单打独斗”思维,坚定不移地走“融入体系、配属平台”的发展道路。通过技术持续创新(定向能、人工智能)、效费比优化(软硬结合)、以及深度融入一体化防空反导大系统,反无人机能力才能有效覆盖全空域、全频谱威胁,从战场“冷遇”走向不可或缺的“支柱”,为未来战场防空筑起坚实屏障。